有人为了更好的平台,有人只是为了跟风
教育部数据显示,2017年,我国研究生在校生数量达到263.9万人,当年招收研究生80.6万人,而本科生毕业人数为410.7万人。
从2015年到2019年,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从165万人增加到290万人,其中2019年招考报名人数较上年增加了52万人,增幅达到了21.8%。在许多考研者心中,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,是可以改变命运的。选择考研也是选择另一种生活。
需要付出很多努力
许多跨专业考研者,是为了进入更好院校,或对自身现有专业不满意。“高考时一方面不了解自己,也不了解报考的专业,志愿填报也让你的选择面也很窄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考研让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终身,特别是你的专业,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,弥补了曾经的遗憾。”一名跨专业考生坦言。
但是,从大三就开始着手准备的跨专业考研,也对本科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。“到了大三,基本上就没法对学生做什么专业课上的学业要求了,学生们会告诉你,他要考研,也不想学这个专业了,请老师少留作业。”有地方院校专业课教师表示,“在这方面,学校和院系往往也是站在学生一边的,特别是我们这种非211院校,本科生考上研究生,也能算进学校和院系的就业率。”
身边同事大多是硕士
对于不少二次乃至多次考研的考生,不仅要自己解决复习阶段的生活问题,还要面临着切实的风险——自己已经不具备应届生身份,如果考研失败,失去的不只是时间,也有就业优势。
已有工作的考生,大多是为了寻找更多机会。郭威3年前第一次考研失利后找到了工作。进入单位后发现,本科学历几乎是单位中的最低学历,“身边的同事大多是硕士。”

“在我们单位,本科生转正定级是科员,研究生是副科级,工资待遇也更高,但是本科生要想升到副科,需要排队很多年,还要看有没有位子。”工作4年后选择考研的丁先生说,自己已经是本单位“最后的本科生”,因为后来单位提高了入职门槛。“我考研是为了调级,而后来者读研,只是为了进门,拿到入场券。”
考研原因多样
290万考生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研原因,有调查显示,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,首要动机为就业压力大,提高就业竞争力,占比36%;其次是继续深造,提高学术研究能力,占比21%;第三是为了获得学历、学位证书,占比17%。
本科生就业压力,成为考研的首要原因,而这背后,则是社会整体就业门槛的提高。今年本科毕业的崔先生,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。“现在连普通初中招聘老师都要硕士研究生,本科生只能教小学,而在我自己上学的时代,即便是高中老师,也大多只是本科生。”
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,在2018年区教委第二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需求中,全部18个初中教师岗位,都要硕士研究生,小学教师岗位中也有不少要求硕士研究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