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、 刻板的评分体系, 成绩无法代表实力
前有一所一流大学的老师在社交账号怒怼学校教务处,称其要求“将学生分数降低以‘符合正态分布‘”,后有某顶尖名校学生的言论登上知乎热榜,怒怼课程不合理之处,其中称某课程”采取了一些不合乎寻常的方法控分“。
学校要求老师打分拉开梯度,本是为了保证课程考核的严格程度,但却忽略了满足正态分布的前提是样本数量足够庞大,对于一个班30来个人的设计专业来说,这样刻板的规定显然起不到它原有的效果。
而且制定这样的规定显然还忽略了另一个事实,就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年比一年高。
特别是在一些顶尖的院校,也许一门课中前5个学生的作业水平不相上下,老师觉得都能打90分+,但只因为要拉开评分梯度,不能有这么多高分,最后只好给其中两个作品打89分。
89与90只差了一分,但绩点却是4.0和3.5的区别,这对想保研的同学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。
这种评分环境下滋生的,就是学生除了做好作业,还要学会与老师打好关系,给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。
02、 你卷我更卷, 最后只差0.01分不能保研
在保研最后的排名大战中,三年的成绩、加分项、综测在一套复杂的计算之后,出来一份排名一锤定音,圈内的人保研,圈外的的人考研、工作或者出国。

对于处在保研边缘的同学来说,0.01分可能就意味着从圈外到了圈内,保研资格按名额划分,名额的后一名不会因为只比前面少了0.01分就被破格扩入保研圈内。
而越好的院校,学生整体素质都很强,而除了极具天赋和极其努力的学霸,以及“混日子”的学渣,剩下的同学成绩并不会均匀分布,往往都是集中在一个分数左右,也就是保研边缘人所处的分段。
既然成绩大家都挤成了一团,剩下的就是比拼各类加分项了,比赛获奖、发表论文专利动辄就在最后的综合得分上加0.1分,简直就是坐上了提分的快车道。
不少离保研线较远的同学,也希望通过大赛获奖直接获得保研资格。这些都是成绩已经做不出太大区分的时候,学生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这些方面上。
03、 竞赛论文专利,硬指标+软实力
因为考研热而伴随着的保研竞争热度的攀升,越来越多人希望能通过保研去到更好的院校深造。
这就导致在外保时,论文已经是人手至少一篇,以前作为加分项的论文,现在变成没有论文就是减分项。
随着越来越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发表论文,如果不是一些发表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,老师也不会太care。
竞赛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,从市级省级,再到国家级和世界竞赛,大大小小的比赛,有一些除了给保研加分时起到作用,外保时也许完全无法让老师对你“心动”。
随着外保考核方式越来越多元,竞赛论文这些可能只能成为你进入夏令营和预推免的门票,要在其中脱颖而出,归根结底还得提升自己的软实力。专业知识储备、思维能力、视野、个人气质等等都是导师会关注的点。毕竟保研就是一条优中选优,选拔优秀本科生的通道。
而一路过关斩将,拿到offer的同学,无一不是实力强劲的狠角色。因为保研这条路上的层层关卡,指望侥幸的运气选手注定是走不远的。